纪要丨第39期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举行

发布日期:2024-01-16

彭一洁 撰稿

第39期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于2023年11月18日如期开展,本次研讨班的地点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内的永芳堂233讲学厅。来自香港中文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厦门大学、云南大学、广西民族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同学们齐聚一堂,共同开启了一段为期两天的学术探索之旅。本次研讨班的议程安排紧凑,内容丰富,不仅有两位教授精心准备的学术讲座,还有各位研究生的学术报告与随之而来的评议环节,以及最后的圆桌会议。

第一场学术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唐晓涛教授主讲,题目是“俍田、俍户与俍赋役:明清时期俍兵‘赋役共同体’的形成与发展”。唐教授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了俍兵这一特殊的群体,阐述了明清时期俍兵赋役共同体的形成背景、发展过程和影响。紧接着,浙江师范大学李义琼副教授关于“制度在村:晚清浙东堰类水利户的登记与运作”的报告,则从具体的村庄案例出发,揭示了晚清浙东地区水利管理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机制。

下午的研究生学术报告与讨论环节,气氛热烈。郑鹏程同学的报告题目是“明清福建山林产权与山区社会”,他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,探讨了山林产权与山区社会的关系。李义琼副教授就汇报内“产权”的概念与评议人柴承晶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,现场同学踊跃参与。而戎宗柳同学则聚焦于“明清福建女性产权研究”,从妇女在山林开发中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,探讨明清时期福建山区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。评议人蒲欢同学肯定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,李义琼副教授与黄国信教授都对“女性产权”的界定提出了更多意见与思路。此后,罗列同学和杨梦涵同学分别带来了关于“共生:尕域的冬虫夏草采集、贸易及其生态伦理”和“元明时期洱海地区的地方信仰和族群凝聚”的研究报告,分别从生态和信仰的角度引入对于偏远地区的研究,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。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的李鸣同学报告了“从‘炉户’到‘矿二代’:矿业开发与南丹的社会转型”,将个体的身份角色的转换融入进矿业开发与地区的社会转型。谢珂瑶同学、朱迪同学和卢丹同学分别对上述报告作出了评议,黄国信教授、唐晓涛教授与李义琼副教授也纷纷点评,让汇报人与在座的同学都受益匪浅。

第二天的研讨班议程同样精彩。陈非儿同学关于“在帝国与民国之间:抗日战争中的南洋侨生”的研究报告,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南洋侨生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。顾浩同学对汇报的评议相当详细且丰富,更提供了可行的意见与相关史料。黄鹏同学的报告题目是“战后潮汕侨汇汇驳方式的异变与侨乡金融市场研究(1947-1949)”,他详细分析了战后潮汕地区侨汇的变化及其对当地金融市场的影响。何旭荣同学作出提纲挈领的总结和评议。

张珮同学关于“市地为限:民国时期县城概念与城乡划界研究”的报告,从县城概念和城乡划界的角度探讨了民国时期的城市发展。而莫宇翔同学关于“清中期后的湘西苗防屯政研究”的报告,则为我们揭示了清中期后湘西地区的屯政制度和其实践。评议人陈甜甜同学与李知真同学都作出了严谨细致的评议。

最后,在胡剑波博士的主持下,全体与会人员参与了圆桌会议。各位报告人、评议人都畅所欲言,纷纷表示此次研讨班不仅增进了自己的学术见解,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各位老师鼓励报告人在将来的学术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
至此,第39期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圆满落幕。通过这次研讨班,同学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学术知识,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